中国“文学史”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The Knowledge Genealogy and Ideology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颜水生;
摘要(Abstract):
文学史作为学术范式,无疑是现代性的产物,同样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从知识谱系角度来说,中国"文学史"的西学影响大致可以区分为审美形式主义、实证历史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接受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话语类型,这些不同的话语类型也蕴含不同的意识形态目的和价值诉求,既有理想主义追求,又有民族国家立场和社会主义革命伦理,更有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这些知识谱系或话语类型都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在特定时代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文学史;话语;知识谱系;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文学史写作话语研究”(项目号18FZW019)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颜水生;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8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6页。
- ②颜同林:《大革命文学的“下半旗”——茅盾〈蚀〉三部曲重读》,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期,第101页。
- ③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 ④南帆:《当代文学史写作:共时的结构》,北京:《文学评论》,2008年2期,第62~66页。
- ⑤[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付德根、麦永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 ⑥鲁迅:《致徐懋庸》,《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03页。
- ⑦《出版前言》,《19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5页。
- ⑧王晓文:《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4页。
- ⑨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大连:大众书店,1946年,第1页。
- ⑩李长之:《李长之文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 (11)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第8页。
- (1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页。
- (13)(14)[德]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3页。
- (15)[美]霍拉勃:《重构文学史》,《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50页。
- (16)章国锋:《译后记》,《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 (17)[德]绍伊古:《文学史写作问题》,《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 (18)Foucault,Michel(1980),“Nitzsche,Genealogy,History”,in Language Counter-Memory,Practic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p154.转引自[英]托尼·本尼特:《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王杰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190页。
- (19)马晓羽、葛鲁佳:《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第110页。
- (20)(2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3、31页。
- (22)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 (23)陈先达:《论历史的客观性》,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第1页。
- (24)陈夫龙:《侠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新文学作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