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改组革命团体的一次尝试——从兴中会到中华革命军
黄彦
摘要(Abstract):
<正> 一九一四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试图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改组中国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则甚少为一般学者所论及,或虽论及而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进行改组革命团体的这两次尝试,反映了他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反清革命时期所遇到的困难、阻力和矛盾,以及为克服这些消极因素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初期民主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过程。因此,这个问题理应引起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先就其中的第一次尝试,即孙中山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的思想动机、基本事实过程及其有关背景,作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彦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四集,第64页.
- [2] 杨刚存:《中国革命党在檀小史》(《檀山华侨》);冯自由:《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考》(《革命逸史》第四集)、《兴中会初期孙总理之友好及同志》、《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革命逸史》第三集)、《檀香山老兴中会员及其遗族》( 《革命逸史》第六集);黄大汉:《兴中会各同志革命工作史略》;贾道曾编:《兴中会史料汇编·人物志》(《林百举日记》转抄);《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补遗》(《革命文献》第三辑).按:东京军事训练班学员并非兴中会员,故未统计在内.
- [3] [4] [6] 《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197、 199、 200页.
- [5] [19]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第19、 20页.
- [7] 关于军事训练班誓词的内容,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根据该班学员胡毅生忆述:“其誓词与后来同盟会者完全无别.”(胡毅生文,转引自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第36页)如此,则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冯自由也持同一说法,并宣称:“至于癸卯年之始用此四大纲领为誓辞,则为余躬与目睹之事实”(《革命逸史》第三集,第199页)但冯自由又在另一处写道.“平均地权之名辞……之首次发见,则在于同盟会成立前一年甲辰孙总理手订之美洲致公堂新章.”(《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33页)其说法自相矛盾.二是根据该班另一学员李自重忆述的誓词为:“矢志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服从革命领袖之领导,并须严守秘密.”(陈雅整理:《从兴中会至辛亥革命的忆述--李自重回忆录》,《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特志此备考.
- [8] [17] [20] 《复某友人函》(一九○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8-229页.
- [9] 《致南海夫子大人书》(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一日),《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页.
- [10] [12] [15] 毛文明述、邓慕韩记:《纪癸卯总理重至檀香山事》,《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一编第十五册(台北正中书局1965年版),第48-49页.
- [11] 火奴鲁鲁今称檀香山,而当时的檀香山则指夏威夷群岛.
- [13] 孙中山赴希炉建立中华革命军的确切时间,未见于史料记载.但据当事者毛文明《记癸卯总理重至檀香山事》所言,希炉建立在前,火奴鲁鲁在后;又据孙中山一九○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复某友人函》中内容判断,前此两地中华革命军均已建立.再据当时火奴鲁鲁英文报纸《鸭扶汰沙》的多篇报道,十二月中旬孙中山在火奴鲁鲁活动.据此,以孙中山于十一月间赴希炉较接近事实.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误以“自十一月十三日起,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演说三天”,故叙述时将他在希炉、火奴鲁鲁的组织活动颠倒过来(见该书第184页).据《鸭扶汰沙》所载,孙中山是自十二月十三日开始在火奴鲁鲁公开演说的(可参阅《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6-227页).
- [14] 可能是因为檀香山兴中会员陆文灿的《孙公中山在檀事略》一文(见檀山华侨编印社1929年出版的《檀山华侨》)只记叙孙中山在火奴鲁鲁建立中华革命军,而未提及希炉,毛文明的《纪癸卯总理重至檀香山事》则说建立组织时“未署兴中会名义,而总理则称为革命党”--故有的著作对希炉所建立的组织,或避而不提及其名称(加罗家伦主编、黄季陆增订的《国父年谱》增订本,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69年版),或谓其名称为“革命党”(如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事实上,希炉和火奴鲁鲁所建立的是同一团体,其名称是一致的;冯自由的许多记述都说孙中山在此二埠建立中华革命军,笔者同意他的意见.至于“革命党”,是孙中山对具有民主共和色彩的反清革命团体的泛称.
- [16] 《国父年谱》增订本、《辛亥革命史》上册等著作,根据陆文灿《孙公中山在檀事略》一文的记载,都说孙中山于一九○四年一月在火奴鲁鲁建立中华革命军.其实,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应是一九○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孙中山《复某友人函》,该函明确提到他已在檀香山建立革命军,且有加盟者的誓词全文(参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8-229页).
- [18] 《檀山华侨》“檀山华侨”部分,第15页.
- [21]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8页.按:孙中山的《复某友人函》发表于一九○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上海《警钟日报》,发表时“邹容”二字略去,因其时邹容正被囚于上海租界牢中.
- [22] 日后成立同盟会时,孙中山仍主张会名应加上“革命”二字.尽管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但在他以总理名义签署的不少文件中,依然喜用“中国革命同盟会”一词.
- [23] 此据陆文灿;《孙公中山在檀事略》,《檀山华侨》“檀山华侨”部分,第14页.孙中山《复某友人函》则作“驱除建虏,恢复中华,创立国民,平均地权”(《孙中山分集》第一卷,第228页),其中“国民”二字应作“民国”,当是发表时误排所致.
- [24]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38页.据笔者所见的数张债券影印件,最早填发日期为一九○四年一月,但均在第四千号以上.据此,则也有可能自一九○三年十二月起就开始发行.
- [25] 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2年版)上册,第402页.
- [26] 《复黄宗仰函》(一九○三年十二月),《孙中山全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