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机理与路径Mechanism and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Deepening in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郭跃文;向晓梅;万陆;
摘要(Abstract):
工业化深化是在完成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初步转型之后,以建立技术自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为目标、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主要路径,通过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工业化发展高级阶段。当今全球资本和产业等要素流动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既为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扩大了机遇窗口,同时也大大压缩了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深化的空间,导致发展停滞乃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把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解释框架之中,分析了支撑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内在机理,梳理了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的阶段特征、路径选择。核心观点是,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成功的关键,得益于中国经济特区适时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我们发现,中国经济特区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改革开放优势与创新文化特质,形成了有别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中国经济特区竞争优势组合。以此为依托,中国经济特区完成了纵横两个维度的工业化深化。在纵向维度,工业化深化是一个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培育和壮大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在横向维度,工业化深化表现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化提升的多路径协同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经济特区;过早去工业化;工业化深化;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郭跃文;向晓梅;万陆;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Castillo,M.,Neto M.A.,“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ECLAC Production Development Series,2016,No.205.
- [2]Franke,R.H.,G.Hofstede,et al.,“Cultural Roots of Economic Performance:A Research Not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S1).pp.165-173.
- [3]Galor,O.,W.Ozak.,“The Agricultural Origins of Time Prefer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6,106(10).pp.3064-3103.
- [4]Newfarmer,R.,Page J.et al.,Industries Without Smokestacks:Industrialization in Africa Reconsider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
- [5]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pp.77-90.
- [6]Porter,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Y:The Free Press.1990.
- [7]Rodrik,D.,“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16,21(1).pp.1-33.
- [8]Rodrik,D.,“Premature Deindustrialis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7,12(1).pp.1-7.
- [9]Schmitz,H.,“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UK:Edward G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4.
- [10]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9”,New York:UN.2019.
- [11]Wolfe,D.A.,Lucas.M.,Global Networks and Local Linkages,Londo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5.
- [12]白雪洁、于庆瑞:《劳动力成本上升如何影响中国的工业化》,北京:《财贸经济》,2019年第8期,第132~145页。
- [13][美]丹尼·罗德里克:《过早开始去工业化的危险》,广州:《南风窗》,2013年第22期,第85页。
- [14]郭跃文、向晓梅:《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
- [15]洪银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北京:《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2期,第6~10页。
- [16]洪银兴:《以创新支持开放模式转换——再论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北京:《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第27~32页。
- [17]厉有为:《擦亮挂在共和国胸前的勋章》,广东深圳:《深圳特区报》,2015年8月11日。
- [18]厉有为:《创新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品格》,《厉有为文集》,广东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年。
- [19]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北京:《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第21~66页。
- [20]林毅夫著:《新结构经济学》,苏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 [2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2015年。
- [22]史丹、白骏骄:《产业结构早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内生性解释——基于互联网式创新力视角》,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第105~118页。
- [23]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郑州:《经济经纬》,2006年第2期,第65~68页。
- [24]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期,第5~22页。
- [25]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北京:《求是》,2019年第24期。
- [26]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tt/xjp/Document/1689558/1689558.htm。
- [2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2期,第5~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