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汪氏家族入粤与其家风家学
左岩;
摘要(Abstract):
嘉庆十四年(1809),山阴汪氏家族以游幕迁入广东,之后百年间代有才人,成为广东引人瞩目的文化世家,这与其家族文化传统有关。汪氏家风廉介孝友,在文化上充溢着独立不迁的色彩;此外,汪氏家族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十分顽强,不断调适文化态度和行为方式,积极吸纳岭南文化因子,为岭南乃至全国的学术文化做出多方面贡献。
关键词(KeyWords): 汪氏家族;家风;家学;岭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左岩;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②③汪士林:《山阴汪氏谱序》,汪兆镛等编:《山阴汪氏谱》卷首,民国三十六年汪氏敬德堂印本。
- ④汪徽(1393~1439),字德声,一字声斋。四世。赠兵部郎中。
- ⑤汪镃(1437~1510),字时用,别号休斋。五世。殿试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兵部车驾司郎中,进阶朝列大夫。著有《休斋集》,已佚。
- ⑥汪应轸(1490~1547),字子宿,号青湖。七世。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泗州知州、户科给事中、江西按察司佥事、督江西学政。入祀泗州名宦、绍兴乡贤祠,《明史》有传。著有《青湖文集》十四卷。
- ⑦汪伦秩(1709~1769),字攸五,号幼湖。十五世。举人,海宁乡学教谕、江西新喻县知县、广东长宁县知县,历官以清白见称。
- ⑧25汪兆镛等编:《山阴汪氏谱》,第46、81页。
- ⑨汪炌(1756~1832),字明之,号静川,游幕皖、湘、赣、粤各省,先后任湖南巡抚阿林保、湖南按察使傅鼐及两淮盐运使曾燠的幕僚。
- ⑩汪鼎(1791~1854),字禹九,先后在广东顺德、清远、南澳、信宜游幕,咸丰二年(1852)前后因幕主无识受诬,不复佐幕,著有《雨韭庵笔记》四卷。
- 11王铭鼎:《雨韭庵笔记序》,载汪鼎《雨韭庵笔记》卷首,咸丰六年刻本。
- 12汪6(1828~1891),字玉泉,一字越人,所居名谷庵,学者称谷庵先生。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七年(1868)依五福作幕于曲江、阳山、东莞、番禺四县及廉州、琼州、潮州、高州、肇庆五府,办赈救灾;同治八年(1869)至同治十年(1871)客潮州,主盐运使冒澄,司笺牍;同治十一年(1872)至同治十三年(1874)主广东布政使俊达,定居广州;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十年(1884)两广总督刘坤一、裕宽、张树声、曾国荃先后延之为幕客,主洋务。
- 13汪6:《〈花影吹笙词〉后序》,《随山馆丛稿》卷二,光绪十一年刻本。
- 14汪6:《漫成四首》之三,《随山馆续稿》卷下,光绪十七年刻本。
- 15汪6:《随山馆丛稿》卷六。
- 16汪6:《城南消夏杂咏序》,《随山馆猥稿》卷六。
- 17汪6:《城南消夏杂咏》之二、之四,《随山馆猥稿》卷六。
- 18陈澧:《随山馆猥稿题词》,《随山馆猥稿》卷首。
- 19汪兆铨(1859~1929),字莘伯,以番禺县附学生员援例入籍应试中举人,官海阳县儒学教谕。
- 20汪兆鋐(1878~1894),字仲器。
- 21汪兆钧(1879~1901),字叔和。
- 22汪兆铨:《惺默斋集.文》,广东省西湖街超华斋刻本,第5页。
- 2324汪兆铨:《苌楚轩诗集》,第45~46、45页。
- 25汪兆镛等编:《山阴汪氏谱》,第81页。
- 26王永平:《论中古时期世族家风、家学之特质———以江东世族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 27汪6:《与戚某》,《随山馆尺牍》卷下。
- 282930 31汪兆镛等编:《山阴汪氏谱》,第27、61、79、53页。
- 32王铭鼎:《雨韭庵笔记序》。
- 33文廷式:《随山馆猥稿序》,《随山馆猥稿》卷首。
- 3435汪兆镛等编:《山阴汪氏谱》,第73、92页。
- 36汪兆铨:《别从弟憬吾兆镛》,《惺默斋集.诗》卷一。
- 37汪兆镛等编:《山阴汪氏谱》,第74页。
- 3841汪兆镛:《棕窗杂记》卷一,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 39汪兆镛:《世父读山先生行状》,汪兆镛《微尚斋杂文》卷五,民国三十一年刻本。
- 40汪兆镛:《微尚斋老人自订年谱》,第7页,汪氏敬德堂刻本。
- 42转引自谭天河:《汪精卫生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页。
- 43汪兆镛:《微尚斋老人自订年谱》,第7页。
- 44汪兆镛称:“少时读书于芙生十五叔父寓舍中,《南史.谢宏微传》:‘叔父混,风格高峻,名知人,尝为韵语,以勖宏微,曰:微子基微尚,无倦由慕蔺,勿轻一篑少,进住必千仞。’兆镛榜所居曰:‘微尚斋’,以志弗谖”(《微尚老人自定年谱》,第3页)。
- 45汪鼎:《雨韭庵笔记》卷一。
- 46汪应轸:《青湖文集》卷七,同治十一年刻本。
- 4748495051汪兆镛等编:《山阴汪氏谱》,第68、94、68、58、53页。
- 52杜隽:《雨韭庵笔记跋》,《雨韭庵笔记》卷末。
- 53汪6:《城南消夏杂咏十首》之十,《随山馆猥稿》卷六。
- 5455汪兆镛等编:《山阴汪氏谱》,第45、87页。
- 56沈泽棠:《雨屋深灯词序》,汪兆镛《雨屋深灯词》卷首,宣统三年刻本。
- 57沈泽棠:《忏庵随笔》卷八,宣统二年刻本。
- 58陆丹林:《双照楼词》,《大风旬刊》第七期,民国二十七年五月。
- 59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陈衍诗论合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17页。
- 60陈永正:《岭南诗歌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
- 61汪兆铨:《感秋赋》,《惺默斋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