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析论(1945~1949)
孙扬;
摘要(Abstract):
1945年至1949年是战后香港社会动荡拉开帷幕之际。在此期间发生的代表性群体性事件有1945年"屏山征地事件"、1946年"屈士文事件"和"王水祥事件"以及1948年"九龙城寨事件"。这4起事件中,两起因征地矛盾引发,两起由警民冲突造成。深层的背景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地位提升,政府积极应对涉港事务。港人民族情感高涨,与港府发生纠葛时,往往以"祖国政府"为其后援争取利权。针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有识之士曾提议港府纾解种族矛盾,善待华人居民,却不了了之。港府亦曾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终因各种复杂原因而搁置。
关键词(KeyWords): 香港;群体性事件;民族主义;中英关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与港府对策研究(1945~1967)”(项目号12CZS033)的阶段性成果;; 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项目“香港问题与战后中国政局演变研究(1945~1950)”(项目号LSRWG1023)资助
作者(Author): 孙扬;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较具代表性的先行研究成果如下:曾锐生认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强化了港人的民族意识,这是群体性事件高发的重要诱因,而港府试图建立民意机构、有限开放选举,却由于诸多原因最终搁置。见Steve Tsang,Democracy Shelved:Great Britain,China and Attempts at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Hong Kong,1945-1952,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梁炳华和李朝津则分别考察了九龙城寨事件和王水祥事件。见梁炳华:《城寨与中英外交》,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5年;李朝津:《战后国民政府对香港问题之处理——王水祥事件个案研究》,《港澳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00年。
- ②陈凡:《屏山机场事件内情》,重庆:《大公报》,1946年1月8日。
- ③《建筑屏山机场夏悫总司令解释理由》,香港:《华侨日报》,1945年11月9日。
- ④《屏山开辟航空港时况》,香港:《华侨日报》,1945年11月11日。
- ⑤《英扩修九龙机场征购我广大村落》,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11月2日;《屏山乡民代表为机场事今日访谒郭德华》,香港:《星岛日报》,1945年12月14日。
- ⑥《港督昨对本港记者发表屈士文事件经过》,香港:《华商报》,1946年1月22日。
- ⑦《我国军官被殴击案军事代表团准备交涉》,香港:《华商报》,1946年1月20日。
- ⑧《葡警殴辱我军官我准备向英交涉》,香港:《星岛日报》,1946年1月19日。
- ⑨《港府公布谓我已表道歉周雁宾将军强调否认》,香港:《星岛日报》,1946年1月20日。
- ⑩《葡警踢毙华侨事件外部电港查究》,香港:《国民日报》,1946年10月28日。报界起初误以为林星瑟是澳门出生的葡萄牙裔警察。
- 《旺角警察取缔小贩葡警又闯大祸》,香港:《国民日报》,1946年10月27日。
- 《九龙群情不安葡警踢毙小贩》,香港:《星岛日报》,1946年10月27日。
- 《旺角警察取缔小贩葡警又闯大祸》,香港:《国民日报》,1946年10月27日。
- 《新生晚报》,1946年10月27日,转引自李朝津:《战后国民政府对香港问题之处理——王水祥事件个案研究》,《港澳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15页。
- 《王水祥被蹴毙事件港官方发表声明》,香港:《国民日报》,1946年10月29日。
- 《旺角警察取缔小贩葡警又闯大祸》,香港:《国民日报》,1946年10月27日。
- 《王水祥遗体昨出殡》,香港:《国民日报》,1946年10月29日。
- 《王水祥冤沉海底林星瑟果判无罪》,香港:《国民日报》,1946年12月28日。
- 梁炳华:《城寨与中英外交》,第2页。
- Order in Council,December 27,1899,CO129/302.(CO系列为英国殖民地部档案,原档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本文所引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典藏的该档案缩微胶片)
- 《港警方昨大举出动武装拆屋经过详情》,香港:《星岛日报》,1948年1月6日。
- 《港警昨再拆九龙城民居竟演流血惨剧》,香港:《星岛日报》,1948年1月13日。
- C.C.A.O.to Command-in-Chief,October 8,1945,Ping Shan Airport Resumption and Compensation,HKRS No.156,D-S No.1-23.(本文所引HKRS系列档案均系香港历史档案馆典藏的香港政府档案)
- 葛量洪的报告中则指出需要清拆的房屋有54处,涉及居民约500至1000人,见Hong Kong(Sir Grantham)to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December 7,1947,CO537/2190.
- 该通告见《为九龙城民居迁拆事郭德华今飞京》,香港:《星岛日报》,1947年12月4日。
- 《中英对九龙城事件协谋合理解决》,香港:《星岛日报》,1947年12月17日。
- 《华警殴打鞋童引起一场大风波》,香港:《国民日报》,1946年8月8日。
- 《从葡警殴人说起》(社论),香港:《华侨日报》,1946年1月19日。
- Peter Wesley-Smith,“Anti-Chinese Legislation in Hong Kong”,Precarious Balance:Hong Kong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1842-1992,pp.91,93.
- 有关日本占领香港时期的反英宣传和香港民众的态度,可参见梁炳华:《城寨与中英外交》,第118~120页。
- Robert Ward,Hong Kong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18-33.HKN3/29/1942.转引自杜赞奇:《1941~1966年香港与东亚新帝国主义》,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 《联合国胜利日全侨悬旗燃炮》,香港:《华侨日报》,1945年9月3日。
- 谢永光:《香港战后风云录》,香港:明报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第62页。
- 《为誓死抗议英方建筑屏山机场请迅予严重交涉由》(1946年1月11日),广州:广东省档案馆藏,广东省政府侨务处档案,档案号:28/1/43。
- 《九龙城平静无事我居民高悬国旗》,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2月12日。
- 《两代表为国受拘答法官义正词严》,香港:《国民日报》,1948年1月10日。
- [英]葛量洪:《葛量洪回忆录》,曾景安译,赵佐荣编,香港:广角镜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第139页。
- Steve Tsang,Democracy Shelved:Great Britain,China and Attempts at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Hong Kong,1945-1952,p.27.
- “Anti-British Feeling in China”Memorandum by John V.Braga,CO 129/595/1,p.19.
- “Anti-British Feeling in China”Memorandum by John V.Braga,CO 129/595/1,pp.32-34.
- Mr.G.V.Kitson to Mr.N.L.Mayle,April 5,1946,F 2873/25/10,CO129/595/1,p.14.
- Report by Miss A.Ruston,April 17,1946,CO129/595/1,p.2.
- 有关战后香港政府政制改革设想的具体经过可参见Steve Tsang,Democracy Shelved:Great Britain,China and Attempts at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Hong Kong,1945-1952.
- Steve Tsang,Democracy Shelved:Great Britain,China and Attempts at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Hong Kong,1945-1952,pp.203-204.另见葛量洪:《葛量洪回忆录》,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