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空间激增与时间荒——概念重建与时空的具体性Modernity: the Sharp Increase of the Space and the Huang of the Time
郑震;
摘要(Abstract):
西方社会理论对现代时间—空间的讨论受到时空二元论、主客体二元论和理性非理性二元论的困扰。作者尝试以一种非二元论的方式从具体的时空概念入手,提出可经验的具体时空是关系—节奏,它的现代表现形态则是分析上的关系激增与节奏荒的共属一体性。这一表现形态向包括工具理性化在内的各种可能性敞开,其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现实的确定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KeyWords): 现代性;时空;关系—节奏;时间荒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郑震;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N.Elias,Time:An Essay,trans.E.Jephcott,Oxford,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1992,pp.106,115,116.
- ②N.Elias,Time:An Essay,p.145.
- ③N.Elias,Time:An Essay,pp.99,100.
- ④⑤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北京:《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184~85页。
- ⑥[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3页。
- ⑦[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 ⑧N.Elias,Time:An Essay,pp.13,21.
- ⑨M.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bl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trans.Alan Sheridan,New York:Random House Inc.,1977,p.152.
- ⑩S.Lash and J.Urry,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4,p.230.
- (11)[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48页。
- (12) 我们并不否认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也不否认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这种此消彼长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具有不同的程度和表现,并且不能从属于一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逻辑。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的行动类型。
- (13) 严格地讲空间和时间都是分析性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具体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在此针对空间和时间分别所讨论的具体性相对于时空具体性而言完全是抽象的,它们只是相对于主客体二元论而言的具体性。即便是时空的具体性也还是相对于我们的研究视角而言的,绝对的事实仅仅是一个理想的极限。
- (14) 之所以是物质基础就在于它们所指向的是自然的环境和自然的节奏(这当然也是一种分析)。
- (15) 有关物理时空与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可参阅郑震:《论身体时空》,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5年秋季卷,第365~71页。
- (16) 我们用引号来表示其抽象性。
- (17) 不难看出,在理解和不理解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统,它意味着在两极之间的距离的差异性。误用也是一种理解,它同样可以建构起一种社会空间,这与完全无法使用是两回事(后者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距离,说两个完全异质的空间之间有距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存在着不可通约性)。
- (18) 之所以更具基础意义就在于,以一种分析性的口吻,我们可以说人和物的关系在实质上体现的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赋予了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参阅郑震:《共在的文化解释:一种关系主义的视角》,西安:《人文杂志》,2019年第10期,第121页)。
- (19) 对生产者之意义的原初性理解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具体性的层次,它引入了主客观分析的问题,尤其是一系列解释学的问题。我们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具体呈现出的实践的层面,我们所说的经验就是这样一种可理解的呈现。
- (20) 当然不同文化之间的实际交流表明,在人类社会中不同个体乃至不同族群之间的完全的不可通约性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极限。
- (21) 这种不变的位置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实际生产实践的法则所在,它仅仅是理论对那个实际法则的拙劣的抽象,因为它完全无法解释理解的复杂和多样(这一点在时间范畴那里将获得更加清晰的展现)。
- (22) 与空间概念一样,这里并不关心解释学上的主观意义问题,我们关注的是是否存在理解,而不是理解了什么(彻底的不理解意味着时间性上的不可通约,即时间的错位或无法时间化)。
- (23) 非理解与不理解的区别在于,后者并不排除有不可通约的时间,而前者则否定了理解的存在(孤独的个体是不需要理解的)。
- (24) 本文的研究并不涉及此种本体论上的时间性—空间性的讨论,我们只是围绕具体时空及其分析展开讨论。
- (25) 可以肯定的是,时间结构并不是生产经验性时间的法则,经验性时间的法则是能够包容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法则,而时间结构仅仅是这个法则的理论抽象。至于时间表这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时间结构的代表,则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结构性的贫困,也正是因此它才过度地依赖于对物理时间的诠释,因为物理时间的量化特征最好地迎合了那种对确定性的要求。
- (26) 郑震:《关系主义:以中国视角与西方社会学对话》,上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第84页。
- (27)[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14页。
- (28)N.Elias,The Civilizing Process:Sociogenetic and Psychogenetic Investigations,trans.E.Jephcott,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p.99.
- (29) 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北京:《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168~69页。
- (30) 我们使用集合而非系统,正是为了表明人类社会并非封闭自足的系统。集合中的事件仅仅是基于某些共通的因素而联系在一起,它们既可以是严格的交换关系,也可以是松散的毗邻关系,并且并不排除存在局部的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
- (31)[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