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桂全,郑奋明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江泽民对执政党根本任务的高度概括 ,是对共产党五十余年执政历史经验的总结。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由共产党的宗旨、经济全球化之下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 ,与“三个代表”是统一的。经济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把党的建设与发展的要求联系起来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002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温宪元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邓小平重申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江泽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新的境界。《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形成的又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2002年06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4 ] - 马克锋
本文对辛亥革命前后城市平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农民抗争中的新动向与旧烙印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同时探讨了民众动向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
2002年06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9 ] - 关汉华
清代监察官员考选制度 ,既总结了前代成功的经验 ,亦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对清代监察机构的设置 ,以及对监察官员的任选条件、入选范围、考选方法、授职程序、任内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 ;对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亦作出客观评价
2002年06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93 ] - 何方耀,胡巧利
民间信仰支撑着古代岭南社会的绝大部分信仰空间 ,是支配人们风俗习惯、行为禁忌的重要思想基础。本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 ,勾勒、归纳了古代岭南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和主要形式 ,并探讨了水 (海 )神成为最流行神灵的原因。
2002年06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12 ] - 官丽珍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于中国文化的破坏罄竹难书。日军在侵粤期间实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随心所欲地破坏广东各地的文化教育设施 ,野蛮摧残、劫夺历史文化遗产 ,对广东文化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对中华民族的文明造成巨大的危害
2002年06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8 ] - 余少波
本文主要说明在新世纪大力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 ,说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和途径。论文首先从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从时代特点和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 ,强调要把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从保障我国的政治安全与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来考察增强综合国力问题。其次 ,论述民族凝聚力的含义、结构 ,说明它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它是综合国力的发展动力和精神支柱 ,起着价值导向、鼓舞和激励、协同和整合、抗拒外侮与外部压力等作用。最后说明民族凝聚力推动综合国力发展的具体途径
2002年06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4 ] - 徐松林
经过从先秦至两汉诸多哲学先贤的不断努力 ,“和”的观念得以一步步深化 ,并最终成为一个决定着整个中国哲学品格的核心范畴。“和”范畴是中国哲学的起始范畴和核心范畴 ,因而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的思想浸透到中华文化肌体中的每一个毛孔 ,可以说 ,中华文化是建立在“和”的思想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类型。长期来 ,“和”的思想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保持中华民族的完整和统一 ,维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方面功不可没。在今天 ,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 ,更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2002年06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段庆林
本文对 1 978— 2 0 0 1年间中国农民收入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家户特征对农民各类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 ,认为随着过剩经济的出现 ,农村家庭经营地位降低 ,以雇佣为特征的农村劳务经济蓬勃发展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提高 ,并提出发展农村经济的若干对策建议
2002年06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29 ] - 张红伟
金融波动是实际经济波动的延伸 ,是经济波动在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经济和投资活动的失误和缺陷、经济周期性波动以及结构变动直接导致金融波动 ,越来越深刻影响金融波动形成的金融投资过程也受实际经济和投资活动制约。实际经济波动向金融波动的传导渠道可以概括为 :生产投资波动———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恶化———金融波动 ;经济波动———信贷膨胀或萎缩———通胀或通缩 ;经济过热———泡沫经济盛行———经济转冷———泡沫破裂———金融困境或危机 ;财政赤字———货币供给过度———通货膨胀 ;进出口收支严重失衡———汇率大幅贬值———金融波动 ;一国经济波动———货币供给量波动或紧缩信贷或资本流动———利率波动———汇率波动———他国金融波动
2002年06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7 ] - 汪纯孝,邓桂枝,凌茜
作者就广州市大学毕业生参加企事业单位员工招聘时的程序公正性计量尺度进行了一次实证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 )这个计量尺度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坚持公正性原则 ,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2002年06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8 ] - 寸晓刚,凌文辁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未来对“人”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能开展对人的个性的识别工作 ,才能实现管理的个性化 ,真正做到对人本身的重视。本文论述了心理档案的创建对于升华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理念的重要意义 ,以及个性识别工具MBTI在心理档案创建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指出心理档案的创建和应用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个性化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为保持企业活力提供持续的支持。
2002年06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7 ] - 俞萍
中国城市的经济改革是围绕国有企业展开的。国有企业职工在经历社会阶层地位下沉的同时 ,也正激励他们不断流动 ,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新的生存空间和新的社会位置 ,并在分化重组的过程中 ,成为多种经济成份的重要组成因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国企职工分化重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是三位一体的、同一的创新过程。
2002年06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6 ] - 李伟民
本文着重分析探讨了改革开放时期私营企业的再生崛起与国家政府之间的互动影响和相互关联 ,认为国家政府对私营企业的再生崛起所具有的影响作用是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控宏观经济局势来实现的。国家政府具体的政策法规与私营企业的再生崛起并无明显的关联。在私营企业再生崛起过程中 ,直接的影响和制约除了来源于正在发育形成的市场外 ,还来源于由私营企业主的各种人际关系所组成的“关系社会”。这一特殊形式的社会在市场尚未健全成熟的过渡转型时期替代弥补着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和作用
2002年06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7 ] - 崔彩周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由于居民缺乏社区参与的热情 ,社区参与严重不足。单位体制的影响、社区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缺陷、经济体制转轨对社会生活的冲击等是社区参与不足的主要原因。要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社区体制、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存环境、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等方面着手解决社区参与不足问题
2002年06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02 ] - 杨信礼
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 ,受社会本身的发展程度、社会发展动力机制和规律体系的展开程度以及主体能力的制约。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是综合的和多层次的 ,社会发展动源在于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三个动力子系统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而经济力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核心动力。这一机制通过动力源开发、动力转化、动力培育、动力分配、动力反馈五个主要环节 ,实现为社会发展提供适度动力的目标
2002年06期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23 ] - 陈伯君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越来越严重 ,以人为本的人本哲学历史地成为时代的主题。与之相应的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理性的直觉———受到越来普遍的重视和认同 ,哲学的表述方式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2002年06期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6 ] - 范英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使然。只强调人的社会关系而忽视自然关系的流行观点 ,是跛脚的唯物论 ,不能全面把握人与社会和自然三者这个统一整体的底蕴。同时 ,人与社会和自然又是互为共存的 ,其共性是互为前提 ,互为基础 ,互为功用、互为变化、互为发展和互为完善。表现出过程的历史性、历史的内化性、内化的差异性、差异的转换性和转换的正向性等鲜明特征。认识三者统一和互为共存的规律 ,有助于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深化。
2002年06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0 ] - 黄凯旋
海德格尔早期存在论思想对以此在为基础的生存论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 ,对此在存在情态的生存论追问成为存在论的中心任务。在此在的存在情态中 ,死亡及其涌逼而来的“畏”和异乎寻常的“纯粹的无” ,揭示了此在生存的秘密和存在的真谛。它奠定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最源始的生存论基础
2002年06期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9 ] - 慕亚平,李砾
针对当前学术界展开热烈争论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 ,作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WTO和APEC进行剖析 ,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殊途同归、互动发展的关系 ,并进一步提出利用APEC建立的独特的合作机制及其与世界贸易体制的和谐的创新体制 ,创立更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更紧密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新局面。
2002年06期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9 ] - 陈斯
民事诉讼的担保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 ,但长期以来 ,人们似乎很少留意到其价值 ,尤其是对其性质和特点都习惯用普通民事担保的视角来对待。本文就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诉讼法及担保法的有关规定 ,试图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域以及现行法律的缺陷作一简单的论述 ,并对民事诉讼担保制度的完善作一大致的勾画
2002年06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4 ] - 李凤亮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既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 ,也是一位有着明晰小说史观的批评家。本文分析了昆德拉在其小说与理论中表达的小说史观念。昆德拉认为 ,小说史不同于一般的历史 ;强调小说审美价值与小说发现精神的连续性 ,成为昆德拉小说史观的根本立场。这一立场具有二重含义 :其一 ,小说史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顺延性 ,现代小说因此而成为一个历时性艺术整体 ;其二 ,小说史具有空间上的扩展性、绵延性 ,“欧洲小说”由此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时性艺术整体。昆德拉的小说史观 ,除了体现出他作为小说家特有的实践意识外 ,还与他对小说现状与命运的忧思密切相关
2002年06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0 ] - 邓程
新文学异于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对理性的推崇 ,新诗也不例外。从陈独秀到鲁迅到茅盾 ,到建国后的各种理论 ,均以各种方式表现出对理性的关注。理性主义更是贯穿新诗的一条红线
2002年06期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 余玲玲
本论文主要围绕《桂花连锁集团》中“说谎”这一主题 ,从商品社会利益、社会逻辑力量以及人类生存境遇的身不由己等方面 ,分析了谎言存在的理由及其荒谬性 ,同时也揭示出这些理由和荒谬性背后所影射出的寓言色彩及其意义。
2002年06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 张韵婷
本文以《围城》中各色弱质知识分子人为对象 ,从爱情婚姻、社会人生以及文化精神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对现代知识分子所造成的冲突。同时兼谈钱钟书作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对中西文化碰撞所进行的思考 ,以及随之产生的人生忧患感和文化心理感。
2002年06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0 ] - 汤贞敏2002年06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任楷2002年06期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郑园珺2002年06期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5 ]
- 2002年06期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2002年06期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廖胜华2002年06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谢润宜2002年06期 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2002年06期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