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科学


  • 办好学术刊物 繁荣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座谈会在穗举行

    刘小亮

    《广东社会科学》是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干刊,创办子1984年9月,迄今已经整整20年。近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社会科学》杂态社在广州举行《广东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座谈会,回顾、总结了《广东社会科学》创刊20年的历程,并就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期同时发表“创刊20周年笔谈”的一组文章。也藉此机会,句多年来关心、支持我们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2004年05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5 ]
  • 重视社会科学 创新社会科学

    梁桂全

    <正> 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时候,欣逢《广东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岁月似箭,回首前路,沉思今天,展望前程,心有百感。 要点之一,社会科学应不应该重视?这似乎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但说说是一回事,花不花气力和本钱去重视又是另一回事。社会科学有没有用呢?我认为作用大得很。我们为了千百万人的幸福生活和理想追求,不懈地奋斗。但是,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才能符合千百万人的历史追求?如何才能更好、更快、更少走弯路去建设新的社会?怎样才能使社会的发展更快速、

    2004年05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7 ]
  •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园地

    李文海

    <正> 《广东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了。20年来,这本刊物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正确社会舆论,传播先进科学文化,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因此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高兴地看到,《广东社会科学》对历史学始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有关史学研究的文章,占据了刊物的相当篇幅,据去年的统计,史学文章约占总发稿量的

    2004年05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 对《广东社会科学》的三点希望

    郑杭生

    <正> 在庆贺《广东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之际,我愿意谈这样几点意见: 第一,学术杂志在学科制度中有着重要地位,希望《广东社会科学》这样的综合性杂志更具有权威性。 在我看来,所谓学科制度就是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在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背后,还有某种深层的理念支撑着。所以,从层次来看,学科制度是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处在第一层次的学科深层理念;处在第二层次的学科规范体系;处在第三层次的学科物质体现。第

    2004年05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9 ]
  • 探讨报酬递增与软投入的增加

    蔡昉

    <正> 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经济规律,构成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命题:一个是报酬递减,一个是报酬递增。前者讲的是任何投入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持续追加,都会遇到边际报酬下降的现象,因而是落后经济赶超发达经济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把以报酬递减为基础,旨在赶超的增长理论称为“中西部的经济学”。后者讲的是,越是发达的经济,越是获得更高的增长速度,投入的持续增加可以带来产出的继续增加。因此,报酬递增是发达经济保持优势地位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增长理论也可以称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学”。但是,两个看似矛盾的经济规律,在理论上怎么得

    2004年05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7 ]
  • 祝贺与期望

    杨耕

    <正> 一个刊物的成长和发展如同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一样,有其正常发育期,也有其超常发展期。创刊于1984年的《广东社会科学》,以其政治方向的坚定性、学术品格的纯正性和栏目设计的独特性,在众多的社会科学期刊中独树一帜,尤其是2003年改版以来赢得了人们的承认和赞誉,开始进入超常发展期。“公道自在人心”。《广东社会科学》以自己的实力和特色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在我看来,这份殊荣,《广东社会科学》当之无愧。作为《广东社会科学》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我衷心的祝贺它所取得的成绩。

    2004年05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文化竞争力与文明的自觉

    王岳川

    <正> 《广东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作为她的作者和读者,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在我看来,这份刊物在广东开放的20年中,为广东的学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新思想的引入、重要问题的辨析、新理论的提出等方面,有相当不俗的表现。《广东社会科学》注重人才的发现,通观20年的学术历程,大胆启用新人,因言而重人。这样使得新思想不断产生,并且不断辐射内地。广东在历史工出过孙中山、康有为、陈寅恪这样的大师,今天又培养出一批新锐思想家,活跃着当代

    2004年05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2 ]
  • 文献解读与文化研究

    蔡鸿生

    <正> 最近三五年来,关于岭南文化的研究,迅速升温,势头正旺。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新见解,我除受到鼓舞外,有时也引起一些反思。问题之一是:文化研究如果不以文献解读为依据,往往容易产生主观随意性,徒有体系化的外观,缺乏实质性的论正,未必于事有补。 文献解读是一项艰难而又寂寞的工作,令人望而生畏,岭南地区的历史文献,门类多,数量

    2004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0 ]
  • 回顾与瞻望

    张磊

    <正> 时光流驶,《广东社会科学》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 变化是巨大的。把创刊号和近年改版后的刊物略加对比,就会看到《广东社会科学》的长足发展。当然,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由此瞻望未来,完全有理由期待刊物更上一层楼。 学术刊物的政治、理论导向,无疑具有关键性意义。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2004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5 ]
  • 注重规范 提升价值

    王珺

    <正> 《广东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术杂志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这是广东经济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20年。系统地翻阅这20年来《广东社会科学》杂志中的论文可以感受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引出的各种理论争论与演变。从这20年来刊登的论文看,《广东社会科学》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以现实中的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为研究取向。这种“问题取向”彰显了办刊的时代感与地方特色,这也是《广东社会科学》作为一份学术杂志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对广东改革与开放20年历程及观点缺少具体的了解,那么,从20年来各期的《广东

    2004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 纳百家 出真知

    赵细康

    <正> 在科学发展史上,学术期刊的诞生极大地繁荣了科学研究,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也因此显著加快。 学术期刊能否繁荣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志在于其是否具有独立性和无偏见。换句话说,学术期刊应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共存,对持异议者抱宽容态度。在严格意义上,学术期刊只是学术研究市场中一个“摊位”,它本身无权排斥学术争鸣,编委会和编辑的作用只在于事前对“金子”和“砂子”进行初步筛选和归类,而不应将由研究者(类似于市场购买者)行使的对真理与谬论

    2004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 淡妆浓抹总相宜

    刘泽生

    <正> 当了多年的社长总编,从事过不同类型的期刊编辑,也说不清哪一种办刊模式更好些,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期刊。 这里可能有多种因素。一方面是主管部门不同的刊物定位与办刊思想,一方面是不同的学术背景与学科类别,以及不同的财政渠道与经济支撑。在多数学术机构,社长、总编毕竟只是一个具体工作的执行者,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决策者。决策者与执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术就是学术。办

    2004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宏观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工具

    陆家骝

    与传统的范式比较,本文的关键部分在于把宏观(加总)成本分析引入经济增长理论,取代总生产函数作为经济增长分析的基础。为此,我们尝试给出经济资源的演绎定义,在宏观经济成本和经济资源之间建立函数关系。以此函数关系为基础,本文采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框架取代需求一供给分析作为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新的分析框架之下,规模及可变比例的收益递减假设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不同于以收益递增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本文推断,一个经济体系的新产业形成过程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原因。

    2004年05期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7 ]
  • 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研讨会在穗召开

    温宪元

    <正>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深圳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社科院系统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2004年8月2-4日在广州召开。会议就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中国社科院和各省区市32家地方社科院的6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同志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创立了中国特色社

    2004年05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 语境“同一”与视角“差异”——论“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

    席扬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的“同一”与“差异”均表现在二者之间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 两方面。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时间关系”应当理解为:风格的群体性呈现流派的存在,而群体性风格的思想倾向则表现为思潮或在思潮影响下产生。整体上,文学思潮在发生学意义上是先于文学流派,而文学流派又以“风格群体”的生成过程再现了一种文学思潮发生的全部过程。文学思潮在其生成过程里,其作为承载或表征社会精神文化具体走向的一个因素,它总是或多或少与生发之时的时代的政治、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存在着联系。文学流派的生发及其“特异性”是与各主体之间“学养相同”、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和“个性同一性”等因素关联在一起。

    2004年05期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4 ]
  • 政府治理视野中的阳光财政建设——广东的经验及其启示

    马蔡琛

    当前中国阳光财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障碍包括;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不足;财政体制的稳定性较差;税收政策调整过于频繁;地方政府政策缺乏必要的延续性。通过对广东“阳光财政”改革的考察可以发现,广东的经验为中国政府治理结构的重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可以推行“三步曲”式的预算规范化改革进程,以最终实现政府治理视野中的中国阳光财政建设。

    2004年05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04 ]
  •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出版

    玲敏

    <正> 由谢鹏飞、李子彪、曾牧野主编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一书,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泛珠三角”的构想最早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来的。“泛珠三角”的地理范围包括广东、福建、海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9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即“9+2”这一广大的区域。该区域的经济总量巨大,2002年GDP(未包括港澳地区)即达到34474.2亿元,约占全国的33.67%,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推动“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各省区之间的经

    2004年05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6 ]
  •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基于广东企业的分行业实证研究

    王霄,张捷

    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理论框架,建主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模型,运用调查数据对广东省中小企业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2004年05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19 ]
  • 企业年金的制度演进、运作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潘莉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经历了从单一支柱向多支柱的发展过程,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等各不相同,各国的企业年金制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较为规范、成熟的运作模式,对我国企业年金制的发展和完善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2004年05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5 ]
  • 中外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比较研究

    赵海利,翟亚军

    本文系统地比较了中外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从方法上看可以直接考察公共支出的直接受益人,也可以考察不同收入阶层从高等教育中得到的净收益,用第一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中外各国基本一致,即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直接受益者为中高收入阶层。但第二种研究方法目前各国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2004年05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3 ]
  •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黄颂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严峻的形势。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乡镇企业仍然起主渠道作用,发展小城镇是根本出路。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应大力鼓励劳务省际输出和境外输出,把人口负担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2004年05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6 ]
  • 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文化批判

    阎孟伟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的内涵和实质,以及这种文化冲突与殖民主义统治的历史联系。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当代世界体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对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世界体系的表态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后殖民文化哲学观念上的片面性,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理论困境。这些困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全球化的这一文化构造中。

    2004年05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6 ]
  • “岭南学术论坛”之十在穗召开

    潘莉

    <正> “岭南学术论坛”之十于2004年6月26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期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区域合作与广东发展新思路”,围绕“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探讨广东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论坛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承办。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学术单位的专家、教授以及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博士生共约50人齐聚一堂,共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广东发展。

    2004年05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 后殖民理论视域中的东方民族文化身份

    张立波

    后殖民理论家详细考察了殖民者对殖民地民族文化传统的扭曲,殖民地人民对这种扭曲的反抗,以及东方民族国家中特定群体的文化身份问题。并立足于反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指出后殖民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不是也不可能恢复到前殖民时期的状况,应当面向未来,建构多重复合的文化身份。

    2004年05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31 ]
  • 现代东方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赛义德对东方学的另一种解构

    张其学

    解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赛义德不仅批判了西方人对东方的“东方化”,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东方人对“自身的东方化”,本文认为,赛义德视域中的“东方对自身的东方化”主要体现在东方人自身观念中的“西化”意识以及为了对付东方学所炮制出的”西方学”中。本文结合德里克提出的“东方人的东方主义”,对赛义德的“现代东方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这一命题进行了较详尽地阐述。

    2004年05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9 ]
  • 语言与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

    凡清

    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其道德能力的前提,而语言能力对个体认知能力和道德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意义、人在语言方面的智能特征,作为个体心智活动的基础,在其初始阶段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个体语言能力在交流活动中成长,同时意味着个体智能的增长。个体智能的发展为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提供了必要而非充足的条件,个体心智的实际发展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这一过程通过学习、认同、模仿等实践活动来完成。个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其行为的自我调节。

    2004年05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2 ]
  •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解读

    霍秀媚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与产生于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都具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共同性,但是,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只是以游戏的方式批判资本主义,而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本质的揭示,对其社会制度的弊端进行猛烈的抨击,提出要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因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抱负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虽然后现代主义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之后,却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我们要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2004年05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1 ]
  • 非政府组织与文化发展——兼论文化事业社会化改革

    夏辉

    本文从现代社会组织三部门模式的视野,分析了现代社会文化生产的体制性安排,强调了第三部门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社会化改革提出了基本思路和相应措施。

    2004年05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69 ]
  • 西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

    王子今

    《西汉南越王墓》将岭南出土与犀象有关的资料看作南越海上交通的物证。 其实,历史文献关于岭南犀象的生存和犀象资源的利用多有记载。似乎不能排除岭南象牙应用于工艺制作,满足贵族消费的可能。而出土皮甲及铁甲所附皮质材料,很可能也取自当地出产的犀。研究者以南越王墓出土动物遗骸为资料讨论汉代气候,其结论与此前一些研究成果吻合,然而虽指出汉代广州地区有象类生存,现今则已消失,遗憾的是没有使用相关出土资料以予说明。

    2004年05期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3 ]
  • 清代以来广东文化在内地传播探析

    刘正刚

    广东历来以商业文化闻名海内外,广东文化传播与粤商在各地建立的销售网络密不可分清代以来,粤商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商业会馆既是广货销售的网络,也是传播广东文化的窗口与基地。深入探讨此课题,对当令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不无历史启示。

    2004年05期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0 ]
  • 1922年《大本营公报》释疑

    李振武

    <正>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下称《大本营公报》),是研究孙中山后期政治活动的重要文献资料。最早一号《大本营公报》的发行时间为1922年1月30日。 该号公报“附录”之“启事三”称:“本报每月出版一次,每册售银毫半毫,自二月起增多一次,每册售银毫半毫,每月定十五日、三十日出版。”迄今所见者,1922年发行的仅有“第一号”,而无后续,何因?是发行了

    2004年05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清末社会转型与广东治安情势恶化

    沈晓敏

    清末10年,广东社会治安情势日趋恶化。这与广东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加速转型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加速转型增加和刺激了社会治安恶化的因素,又使官绅对城乡控制能力大为削弱,无力应对新旧治安问题。两者交互作用,造成恶性循环。

    2004年05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5 ]
  • 关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的若干思考

    沈渭滨

    孙中山在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前,早就有组建军校、建立革命军队的设想和实践。建立黄埔军校是他原有建校建军思想合乎逻辑的结果,并非纯受苏俄提示与影响后才有灵光一现式的思想。但是黄埔军校的筹建过程中存在着匆忙与仓促的事实,如筹备时间过短,校长人选的决定考虑欠周,联俄联共思想来能在党内、军校内取得普遍认同等,对于黄埔军校的历史贡献,建议应分阶段作出评价;在分阶段中应注意区分原生态性和派生性的特点。

    2004年05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0 ]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

    村田雄二郎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 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2004年05期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3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163 ]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中的孙中山与日本明治维新

    章扬定

    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其思想理念博采众长,“取法乎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迈上近代化的变革大为推崇,在其追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及其实践中,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作为其改革近代中国现状努力的一种借鉴,影响巨大,可以说孙中山先生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和实践,在很多地方都留有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烙印。

    2004年05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6 ]
  • 民族主义语境中的近代中国文学

    贺昌盛

    “民族”这一概念本身一直包含着“种族的”与“文化的”双重蕴涵,加之与国家、主权、民主甚至自由意志等等范畴的密切联系,就使得人们对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理解和定义出现了种种的差异。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演进既有其传统的历史原因,也有着巨变时代诸多内外因素的交错影响,中国民族主义初兴之时的复杂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规定了近代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

    2004年05期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0 ]
  • “推卸”叙述责任的现代第一人称小说叙述者

    申洁玲

    第一人称小说的虚构性在五四之后基本得到了明确,但是传统的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观念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作者在小说中尽可能减少第一人称叙述者对小说“真实性” 的责任,因而形成了一类“推卸”叙述责任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类小说或者采用“我听故事”、“我读日记书信”的模式,或者采用分层叙述。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从小说艺术的发展来看,“推卸叙述责任”乃是使叙述自然化、逼真化的手段,这与中国现代小说总体倾向上的现实主义传统相一致。

    2004年05期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4 ]
  • 商品经济与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陈尚荣

    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学艺术家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是如何改变他们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创作观的,尤其是商品经济导致的世俗化观念消解了封建时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从而为文学艺术能返回到它的艺术本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作家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必须警惕的是文学艺术的雅俗二重属性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失衡,这暴露了作家严重”媚俗”化倾向。

    2004年05期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0 ]
  • 消费劳动与消费发展——关于社会发展的另一种思路

    王宁

    本文根据国外学者关于“消费劳动”与“生产劳支”的区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消费劳动的含义,并围绕消费劳动探讨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层面一一消费发展。文章分别从消费劳动手段、消费劳动关系和消费劳动方式的角度论述了消费发展的三方面内容,包括消费劳动自动化、消费劳动平等化和消费劳动社会化。文章认为,消费发展是生活质量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4年05期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64 ]
  • 中原传统、大同理想与农民式共产主义——中国中部一个村庄的社会文化变革

    刘倩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视角,通过中国中部一个村庄的个案分析,探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并对近代以来流行的一种现代化理论进行反思。文章认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取向离不开区域文化的支撑。民间传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并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04年05期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5 ]
  • 积极探索经济学的综合——读郑栋才《劳动价值、边际效用与经济均衡》所想到的

    李新家

    <正>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郑栋才同志所著《劳动价值、边际效用与经济均衡》一书近期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有一个副题,叫做“综观经济学原理探索”。本人读后想对经济学的综合谈谈几点看法。

    2004年05期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 探索现代汉语诗歌的本体维度——论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的诗学意义

    荣光启

    <正> 厚达700多页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下简称《演变》)不能说是王光明学术历程的总结之作,但绝对是他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颠峰体验。在重述中国现代诗歌的百年历程、在辨析“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本体要求”三者互动关系的诗性言说之中,王光明尝试了一种可以称之为“现代汉诗”的诗歌本体话语的建构。

    2004年05期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