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科学


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

  • 回归十年澳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以澳门历史研究为中心

    刘泽生;

    回归十年来,"澳门研究"在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历史、宗教、中外关系等领域均有了一定的突破,其中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丰硕。本文以澳门历史研究为中心,回顾十年所走过的学术历程,并就其相关领域的部分中文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进行回顾,试图探寻十年澳门研究的学术特点,为今后的拓展研究与"澳门学"的学科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9年06期 No.140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3 ]
  • 回归十年澳门与内地经贸关系发展回顾

    陈多;

    回归十年,澳门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关系日益深化,成为推动澳门经济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由市场机制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民间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两地政府间的经贸合作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从而在制度层面上有力地推进了两地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自2003年CEPA签署尤其是内地开放访澳"个人游"以来,内地因素成为带动澳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期,中央政府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深化两地合作的政策,例如赋予广东先行先试的CEPA补充协议五、支持澳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六大方面九项措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粤澳合作开发横琴岛等,这些措施对于突破澳门资源瓶颈、拓展澳门发展空间、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共同打造粤港澳区域竞争力等,都将产生重大实质影响。

    2009年06期 No.140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8 ]
  • 澳门经济:在发展中实现适度多元

    徐雅民;

    改变目前博彩业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适度多元"意味着不是一个独大的博彩业来支撑澳门经济体,而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有几个支柱产业并存,它们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虽不均等,但一定是彼此关联、协调发展的。协调发展是适度多元的核心价值。适度多元是一个动态概念和不断实现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前进的动力是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可以诠释为"以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硬道理。澳门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科学的态度,要遵循客观规律,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三只手即市场竞<(看不见的手)、政府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和文化(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2009年06期 No.140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8 ]
  • 论澳门特区宪政发展与“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杨允中;

    本文从宪政发展角度切入论证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十年来的历史性发展与变迁,强调对发展规律加强探索的意义与重要性,明确指出澳门特区第一个具奠基意义的十年,是有效验证"一国两制"科学性与生命力的十年,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本地区情社情出发,在实践中提升实践水平的十年;澳门特区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之路,也是正确落实"一国两制"的生动范例。因而,探索"一国两制"澳门实践模式或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模式,已提到学术界议事日程,既有理论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行性。

    2009年06期 No.14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5 ]

低碳经济

  •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

    杨志;张洪国;

    气候变化成为世界最热门话题有深刻而复杂的原因。从地球成因、活物质与死物质互动视角看,空气是创造和维持生命的第一个要素,因此,气候变化是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头等大事。但人类活动作为"活物质"既是生物圈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反作用于水圈、大气圈的重要因素。因此,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人类发展问题。气候变暖作为环境问题,与其说是工业化问题,不如说是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效应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现行发展模式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前,环境与发展问题是联合国以及欧盟和日本最为关注的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流话语体系一直忽视、冷谈甚至鄙视谈气候变暖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流语体系"急转弯"联手英国成为应对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主要推手和倡导者,其势头甚至超过联合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做得多说得少并缺乏系统的话语体系。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循环经济促进法》框架下处理发展循环经济与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

    2009年06期 No.140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0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8 ] |[阅读次数:523 ]
  • 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李建建;马晓飞;

    低碳经济已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作为一种启动力,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在中国市场经济尚处在初始启动阶段,把碳交易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既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与此同时,把发展碳交易对于中国参与世界金融系统重建的切入口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2009年06期 No.140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9 ] |[阅读次数:507 ]
  • 清洁发展机制的局限性和系统风险提示

    刘铮;陈波;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为约束发达国家履行2012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安排的三种基于市场手段的灵活机制之一。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DM开发国。而在这一背景之下,CDM市场的隐患已经浮现出来,中国处于CDM产业链的最低端,核心的话语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提供了产品,但产品的标准和评估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中国没有自己的交易系统,没有定价权,也没有碳金融机构和人才,这里面包含着重大的系统风险和隐患。由于CDM机制高昂的运作成本和独特的特征,决定了它作为全球性的减排机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前景,而小型化、高质量、低风险才是CDM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应当更多地参与方法学的制定工作,这是CDM市场基本的规则竞争之一。总之,尽管CDM在碳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一机制目前更加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不能成为中国未来低碳经济转型的依靠,对CDM这块蛋糕中国必须保持足够的节制和理性。

    2009年06期 No.14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212 ]
  • 后京都时代中国基于AFOLU活动的碳汇市场展望与政策建议

    王岩;李全修;

    2012年后京都协议的谈判为基于"农林和其它土地利用"(AFOLU)①活动纳入国际气候变化制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基于"巴厘路线图",为了充分应对即将于哥本哈根举行的《公约》第15届缔约方会议,中国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基于AFOLU活动的碳汇市场潜力和制度约束,并做出恰当的政策选择,从而在后京都时代,使中国的AFOLU活动在国际气候变化制度中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并为中国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真正注入巨大的张力。

    2009年06期 No.140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49 ]

  • 中国预算管理公共化进程的典型特征与路径选择

    马蔡琛;李璐;

    在经济运行市场化和公共财政建设进程中,中国预算管理的公共化呈现出渐推渐进、体现传统政治哲学、"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实体和程序公共化分别推进、以"边角改革"推动"核心改革"等典型特征。预算公共化改革的进程,对于重塑政府治理结构,构建共同治理的预算管理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2009年06期 No.140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0 ]
  • 论金融资源的非有效供给

    翁世淳;

    合理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金融寻租竞争中的租金耗散现象,对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金融资源供给效率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结论是:金融资源非有效供给是全球金融发展中的共同现象,发达国家表现为无法形成有效需求的金融资源供给,转型国家表现为高社会成本的金融资源供给。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金融资源所有者的权利,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形成平等互利的金融资源交换机制,才能形成适应经济增长的金融发展模式。

    2009年06期 No.14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1 ]
  • 中国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

    胡军;

    本文梳理了分析哲学输入现代中国的多种途径:杜威对罗素的介绍、罗素来华讲学、维也纳学派等。其中罗素关于分析哲学看法对中国现代哲学影响最大,维也纳学派虽也在当时的中国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却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现代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等人不认同维也纳学派以分析方法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立场,而赞同罗素早期的以分析方法构建新实在论思想体系的哲学倾向。如果说西方哲学家如维也纳学派企图以逻辑分析方法来消解形而上学,那么中国现代哲学家则试图以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金岳霖的《论道》、冯友兰的《新理学》等就是这一重建的结果。金岳霖、冯友兰等人的哲学立场反映出了他们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强烈的人文情怀,他们既看到了逻辑分析方法的现代意义,也同时看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西方哲学冲击下面临的重重困难,所以试图利用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形而上学哲学思想体系。他们对分析方法的理解也与西方哲学家稍有不同。

    2009年06期 No.140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3 ]
  • 论马克思“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

    姜涌;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心线索,在劳动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目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而建立劳动分配正义理论,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平等存在。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积极方面和劳动的消极方面,或者称之为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批判劳动的消极方面,才能拯救劳动主体变劳动的消极方面为劳动的积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联合体"。

    2009年06期 No.140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6 ]
  •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教育学意义

    吴亚玲;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是劳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完整的存在物。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为教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对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年06期 No.140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4 ]
  •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探析

    彭分文;陈栋;

    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离不开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而公众参与需要有一个参与的激励机制,因此,探讨我国公众参与激励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6期 No.140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78 ]
  • 杜国庠先生与陈寅恪先生——兼释陈寅恪先生诗“西天不住住南天”句

    姜伯勤;

    杜国庠先生担任广东学术界主要领导期间,尽可能保证陈寅恪先生的良好工作条件。他对陈寅恪先生的真诚尊重,源于他崇高的人品,深厚的人文精神,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良知。

    2009年06期 No.140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5 ]
  • 批判与建设:陈序经与吴景超文化社会思想之比较

    刘集林;

    早期社会学家陈序经与吴景超在20世纪30~40年代均就东西文化、乡村建设与工业化、民主宪政等文化社会问题进行了较深入探讨,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或理论对立,或主张相应,或旨趣不一,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西化派社会思想的丰富面相。从思想型上看,陈序经偏于批判、解构,吴景超偏于建设、建构,类型的区别源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学术渊源与社会位置,但就社会思想发展而言,西化派的这两种类型各有得失,西化派思想的历史贡献正是由不同类型相互为用而共同呈现出来的。

    2009年06期 No.140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4 ]
  • 探索近代文化轨迹的新创获——耿云志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读后

    冯天瑜;

    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视作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一个相对完整过程,揭示转型的外在条件、内在机制及内外互动关系,探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若干关键环节及基本理论问题,其关于近代转型内因与外因主次关系的分析,关于"中体西用"论及"西学中源"论生成机制的分析,关于"改良"与"革命"的歧异性与同一性,皆提出颇具创识的评议。全书于坚实的考辨中,透现出平允而又卓异的史识。

    2009年06期 No.140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7 ]
  • 科学的史学观:历史学家的统帅与灵魂——有感于戚其章先生新著《晚清史治要》

    刘玉明;

    科学的史学观,是历史学家的统帅与灵魂。戚其章近著《晚清史治要》继承、弘扬知古鉴今的历史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坚持突破与创新的科研主旨,展现出史学研究工作的应有价值。

    2009年06期 No.140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4 ]
  •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纸两栖写作

    王列耀;蒙星宇;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至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家和作品。本文在梳理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组成、演化的基础上,论述了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余年以来的发展和分化之路:在英文网络系统中发泄苦闷、在汉化网络系统中回望故国、在全球化华文网络中多元创作,并分析了网纸两栖写作现象的发展与特征,尤其是其给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带来的变化,及其模式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困境。

    2009年06期 No.140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6 ]
  • 突破西方传统戏剧的叙事范式——从叙事范式转变看西方现代派戏剧生成

    冉东平;

    叙事范式的转变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生成息息相关。西方现代派戏剧打破了从亚理斯多德到黑格尔所形成的戏剧"情节整一"的线性叙事,以及古希腊以来所遵循的"摹仿说"创作原则;西方现代派戏剧在叙事范式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浓郁的哲理性、寓意性和主题先行的特点使西方现代派戏剧明与暗的叙事范式应运而生;主体性与客体性叙事的叙事范式独具特色;线性与散发性的叙事范式常常交替出现,使戏剧的时空叙事产生立体的变化;整一性与碎片性的叙事范式使剧作家理性与非理性美学思想完美结合。

    2009年06期 No.140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1 ]
  • 从叙作关系看第一人称自叙传小说

    申洁玲;

    晚清之后,文言小说由于宗法史传而形成的"叙作合一"传统逐渐瓦解,"叙作分离"的格局逐渐形成。叙作分离对现代自叙传小说的创作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深刻地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态,使作家能以另一个身份进行想象、虚构;另一方面,又使作家可以在"虚构性"的保护下叙述自我体验。这就使自叙传小说在叙作关系上呈现乍合乍离的形态,反映了五四作家渴望表达自我与突破自我的双重需要。

    2009年06期 No.140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6 ]
  • 保罗·奥斯特《幻影书》的非确定性析解

    游南醇;

    在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里,世界是一个充满幻影的不确定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中,自我难以确定,真实的存在无法捕捉,而世界也充满着偶然性。《幻影书》的内容和小说风格所反映的不确定性,是对一个缺乏真实、无法解释、难以把握的漂浮着的后现代现实的回应。

    2009年06期 No.140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9 ]
  • 中国“三农”政策的60年经验与教训

    蔡昉;

    迄今为止,新中国的"三农"政策经历了大约60年的风雨演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探讨中国农村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此外,由于中国既是一个面临发展挑战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处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转轨国家,因此,她同时实现二元经济转换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9年06期 No.140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9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192 ]
  • 单位空间环境与职工集体维权行动的建构

    李怀;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单位空间环境"与职工集体维权行动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相对封闭的单位空间环境,有助于形成集体维权行动的利益认同;能够节约集体维权行动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并能迅速传递维权行动的相关信息;对集体维权行动的参与者具有潜在的监控与赏罚功能,从而产生选择性激励并防止"搭便车者"的产生;居于一个相对封闭空间环境中的群体同质性越强,流动性越小,居住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坚固的社会网络基础,产生集体维权行动的可能性越大。

    2009年06期 No.140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53 ]
  • 论差序格局

    涂骏;

    本文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开始,指出他是在生活和文化这两个层次上论述了差序格局,但他对生活层次差序格局的描述过于简单,致使他的论述缺乏一个牢固的基础。因此,本文依据作者的乡土生活经验对生活层次的差序格局进行了更具体深入的描述,描述了它的结构、具体运作过程、运作原则并分析了它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也重新分析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从而扩展更新了费孝通的这一概念。

    2009年06期 No.140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12 ]
  • 论法治视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

    石佑启;

    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具有浓厚的管制色彩,其突出表现是以行政权力为本位,以单方性、命令性、强制性和封闭性为基本特征,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从法治视野审视,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就是要推动行政管理方式从"管制型"、"人治型"、"单一化"向"服务型"、"法治型"、"多元化"转变,压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适用空间,输入正当程序精神,积极采用弹性、柔和的行政方式,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努力满足公众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与价值期待,推进行政法治与行政善治。

    2009年06期 No.140 171-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204 ]
  • 医师外出会诊的法律属性及民事责任研究

    薛峰;戴怡婷;

    医师外出会诊是一项我国特有的制度,能够推动医师流动、均衡医疗资源。医师外出会诊关系是多种法律关系的结合体,医师外出会诊的法律属性直接关系着医师外出会诊制度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决定了各方的民事责任。医师外出会诊行为能够引发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其中,会诊医院在医师外出会诊引发纠纷中因当事人的不同主张而面临不同责任。

    2009年06期 No.140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7 ]
  • 公民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研究

    张翔;

    财产权在公民享有的所有权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实现生命权、自由权等权利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所拥有的私有财产日益增多,引发了公民强烈的财产权利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应完善公民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以期公民这一重要宪法权利得以充分实现。

    2009年06期 No.140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8 ]
  • 论物权的客体

    夏杰;

    我国《物权法》第2条对于物的内涵和如何划分动产与不动产没有明确。现代物权法应该涵盖一切能为特定主体所直接支配的财产利益。同时由于现代生活对物的所有利用已经不限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故可以摒弃有体物和无体物的法律划分,完善动产与不动产的划分,将登记标准作为划分不动产与动产的标准。

    2009年06期 No.140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2 ]
  • 《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总目录

    <正>~~

    2009年06期 No.140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 本刊启事

    2009年06期 No.140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