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科学


台港澳研究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

    蔡赤萌;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既是粤港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与动力支撑点,承载着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功能;同时,也是国家借助港澳国际窗口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探索,是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构建"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平台的重要区域支点;此外,也是构建港澳经济长远发展动力,成功实践"一国两制"、达致港澳长远繁荣稳定和凝聚港澳向心力的重要措施。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合作基础,但要达致建设目标与战略价值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的异质城市群内,按照湾区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实现要素便捷流通、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协同效应,这涉及到如何突破跨境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也面临着如何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协同有序发展,如何完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吸引国际高端资源集聚湾区,如何消弭经济融合对多元主体的不同影响,都对三地政府跨境治理带来很大挑战,是中国探索参与全球治理的"试验田"。

    2017年04期 No.186 5-14+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7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2 ] |[阅读次数:304 ]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路向选择的维度分析

    丘杉;

    从长效合作机制的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以"互联互通"为基本原则和方向,促进珠三角和港澳的共同发展;从国家发展动能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将更多的国家发展理念、发展空间输送香港,促进其繁荣稳定;从"一带一路"的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实现与沿线国家和重要城市的无缝连接,打造总部功能,成为"一带一路"重要门户枢纽;从大城市群的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以内部行政边界模糊化,推动连片发展,打造无城界阻碍的超级城市群。

    2017年04期 No.186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87 ]

经济学

  • 新业态视域下的广东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李凤亮;潘道远;

    新业态视域下,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产业的融合能力、产品的创新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市场的拓展能力。广东文化产业具有科技融合能力强、企业多元化与产品多样化、产业规划有效推进资源整合、本地与海外需求充足等方面的竞争力优势。与国内省市比较发现,广东文化产业面临扩大规模和深化集聚瓶颈、传统产业升级难、科研投入过于集中和投资增长缓慢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整合政府资源以拓展新兴产业链、创新保护落实到基层、强化企业合作、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以加强全球竞争等建议。

    2017年04期 No.186 21-29+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73 ]
  • 海洋文化产业集聚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发展机理研究

    孙吉亭;

    宏观来看,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反馈、相互配合,两者在海洋文化产业集聚的质与量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正负反馈机制之间实现互动,且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动态的平衡协调来实现生态化集聚发展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微观到具体的一种海洋文化产业类型的集聚发展上来说,其集聚水平与生态系统的利用之间呈现出倒"U"型互动变化趋势,且可通过协同创新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2017年04期 No.186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3 ]
  • 广东省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来源分解

    曾灿;张司飞;李华;

    广东既有较为富裕的珠江三角州地区,也有欠发达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一大障碍。对1994~2016年广东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进行研究,并探索了其经济差距产生的来源,研究发现:广东区域经济差距演变轨迹呈现较为显著的倒"U"型变化,全省区域经济差距的最大来源是四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区域内部经济差距方面应重点关注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可能形成的"贫穷俱乐部"问题和粤北地区内部经济差距问题值得关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是降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而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7年04期 No.186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70 ]
  • 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视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

    庄伟光;

    文化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与文化融合背景下发展地区特色文化旅游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历史文化基因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粤东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提出创新绿色发展,协调共享发展,推动开放发展,制度顶层设计,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和产业聚集等发展对策,旨在拓宽旅游与文化融合的研究视野及研究深度。

    2017年04期 No.186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0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81 ]
  • 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非线性转换机理研究

    吴源;

    以1998~2014年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运用STR非线性模型研究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入境旅游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导致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随之减弱,但这种影响的存在周期并不会很长;两者关系间存在显著的机制转换非线性特征。未来,不断增强旅游业的经济融合能力,提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促进作用,促使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向稳定的正向互动上发展。

    2017年04期 No.186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哲学

  • 开放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张三元;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出来的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是人类社会由"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的共同体"的过渡阶段。因此,"自由人联合体"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价值取向。在根本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是"虚幻的共同体"的具体表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创造条件,是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之所在。面对世界发展潮流,开放发展既可以发展壮大自己,又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17年04期 No.186 59-6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91 ]
  • 创新发展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重构

    曾鹰;曾天雄;

    当代中国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尽其所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力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说中国话。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立足于"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的重构,一是高度融合历史厚重的传统民族文化,二是广度契合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语言,三是深度结合全面转型发展的中国成功经验。

    2017年04期 No.186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9 ]
  • 论“制度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杨竞业;

    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中国人全面发展的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性问题。在制度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的在于建立好制度以保障思想自由,节约社会时间,增加发展机会,促进公平正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加强制度性保障、制度性激励和制度性规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促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中国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是一个融贯一致的过程。

    2017年04期 No.186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5 ]
  •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

    金光磊;霍福广;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是个有机系统,包括根本动力系统、主体动力系统、功能动力系统、渗透性动力系统等等,这些动力在内在逻辑上的具有一致性,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中心,各种层次动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系统整体,构成一个合力系统,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这启示我们掌握其要害应以系统方法来研究一个相互联系而又有相互区别的社会发展动力,从而克服孤立的、机械的局部思维局限,能够强调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学习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可结合现代系统科学,遵从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优化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来进行掌握,从而实现为中国社会发展构建一个良性运行的动力机制的目的。

    2017年04期 No.186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67 ]
  • 超越“颠倒”:重思马克思辩证法的性质

    张学鹏;

    "颠倒"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肢解,属于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和抽象的历史观。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对立的实质是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与革命性来源于新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诉诸于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生根于新唯物主义和时代问题的土壤,具有实践性的品格。超越"颠倒",才能认清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本质,真正承认马克思为辩证法所做的革命性贡献。

    2017年04期 No.186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9 ]
  • “文明冲突论”的现代二元论思维——社会人类学视野中的政治秩序与批判

    余炳元;

    文明冲突论是文化范式现代性的一种表达,它根源于笛卡尔主客体二元分裂的世界观,在社会人类学上其主要表现为对人类文明"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划分。不论是西方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是非西方的"他者的视野",都没有挣脱现代文化范式的羁绊,因而也就未能超越文明冲突论。马克思以世界历史眼光对现代文化范式给予批判。在马克思理论视野中,未来世界的文化范式应该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世界历史"。

    2017年04期 No.186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5 ]
  •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发微

    孙海燕;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亦非"死马当做活马医"的自我安慰,而是由经史人文传统而来的应世智慧与终极关怀。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参赞天地的责任伦理,忧患恻隐的不容已之情,事上磨练的生命试炼,分别从认识论、价值论、生存论和修养论四重意义上共同构筑起这一精神理念的思想基石。

    2017年04期 No.186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4 ]

历史学

  • 论晚清时代的地方外交

    郭卫东;

    外交系国家间的交涉,只能由一国的中央政府掌控。但晚清外交长期存在着二元化的征象,即中央与地方外交的并存。鸦片战争发生后,西人不以交往仅仅局限在商贸领域为满足,要求提升与中国政府的全面外交往来,广州外交体制确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在中国外交中扮演着居重地位,北洋大臣的作用愈益趋于主轴。届庚子年,东南又成地方外交的重镇。但伴随近代国家外交理念的萌发,对外事务的趋重,交通通讯的进步,中央外交不仅有了国际法理和国家主权认可的必要性,也有了技术保障的可行性,地方外交式微。地方外交是传统时代向近代时段过渡的产物,反映了从东方朝贡关系——中西贸易关系——国家条约关系的变迁,显示了国人认知从"夷务"——"洋务"——"外务"的进阶,表现了从广州贸易体制——口岸通商体制——中央外交体制的转型。

    2017年04期 No.186 102-110+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5 ]
  • 晚清新疆法律政策的调整与实践

    田欢;

    晚清,清廷与新疆地方官员曾就命盗案件的变通处理应否恢复"旧制"进行了数次争论。影响新疆法律政策的不仅有时局形势、中央与地方间的权力博弈等因素,更有边疆政治的自身走向。新疆法律政策早在乾嘉时代就形成了在法律适用与量刑轻重方面特异性大、权宜性强的特点。如此,法律制度虽历经调整,但终清之世都未能达到所谓"将来法制大定"的理想状态。

    2017年04期 No.186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1 ]
  • 婚恋自由与新式知识群体的大众形象——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报纸的学界婚恋纠纷报道

    胡雪莲;

    在中国,率先倡行婚恋自由的新式知识群体具有怎样的大众形象?通过分析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报纸的学界婚恋纠纷报道,显示这时期新式知识群体组成的"学界",因为主张、实行婚恋自由特别是性爱自由,在拥有最多读者的社会新闻版面上呈现出整体负面形象,不仅未能成为继传统文人失去楷模作用之后的社会新表率,反而成为当时政治当局与社会大众眼中的异端。

    2017年04期 No.186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2 ]
  • 近代“商人节”纪念中广东报纸的作用与影响

    朱虹;

    在近代广东商人节纪念中,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诸多报纸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与影响,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发表"社论"、"评论"阐述商人节的重要意义,为商请命表达商人的意愿要求,报道商界纪念商人节各项活动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强调商业的作用并呼吁政府和社会予以重视,向商界提出希望以帮助其自我完善,另还在商人节刊登专门广告。如此种种,不仅对于商人节纪念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对于促进工商业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2017年04期 No.186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试论何思源与20世纪30年代的山东基础教育

    马晓雪;程方;

    北伐胜利后,何思源出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他坚持教育独立、教育求生等理念,领导和团结教育界有识之士,调整山东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民众素质,完成了山东地区从传统士大夫教育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型,助推了山东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017年04期 No.186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4 ]

文学

  • 近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戏剧的中医叙事及其意义表征

    逄增玉;

    自清末至今,作为中国古老医学的中医形象,不断出现于文学叙事中,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与文化语境及其诉求,赋予文学中的中医以不同的价值定位和意义承担,或者成为救国救民的政治医生的隐喻,或者成为传统文化负面价值的意义空间,或者成为时代政治与社会大变化的寓言,其中文革时期与文革后新时期的电影与话剧中的中医形象,其价值承担完全逆反,但叙事模式却又大致雷同,总之文学影戏叙事中的医学中医,其实成为政治化的社会卫生运动的意义表征。

    2017年04期 No.186 146-156+25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5 ]
  • 在地和旅外:从“三史”看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

    黄万华;

    "华文文学"是一个现代概念,它产生于近百余年来华人多向流动、迁徙而形成的移民文化中,"台湾文学史"、"香港澳门文学史"和"海外华文文学史"的"三史"覆盖了华文文学的全部时空。"旅外"和"在地"是华文文学两种基本形态,两者之间包括转化在内的变动往往成为各地华文文学形成自身传统以丰富中华文化的过程。华文文学的"本土"既是历史传统,也是现实情境,它抵抗外来殖民性文化,但也开放于"旅外"向"在地"的转化,促成"在地"的多元性;有了"本土性"的丰富,才有中华文化的丰厚。"灵根自植"的中华性成为一种不断展开中的开放的生命进程,中华性的变迁开掘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多种可能性。非汉语的在地性和汉语的旅外性对话,两种文化生

    2017年04期 No.186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叙述人称的统一性新解

    申洁玲;

    叙述学界一般认为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一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并非一种自足的叙述形式,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叙述人称的两个变量是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到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功能由强至弱,叙述功能凸显至一枝独秀,不同叙述人称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从叙述功能而言,从逻辑上可将叙述人称归于第三人称。明确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有助于推动第一人称叙述艺术的发展。

    2017年04期 No.186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2 ]
  • 阮章竞的主流创作与个性抒写

    阮波;

    阮章竞的叙事长诗作为解放区文艺的经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新诗探索的路途上,他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并加以个人化改造的尝试也属成功个案。从形式上看,阮章竞有关叙事长诗的创新,包括多重对照以及民歌体、古典诗词、绘画、音乐、戏剧模式在诗歌叙事中的转换、运用,对目前的文学创作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从内容上看,在一个大时代的主流抒写、强势表述中,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所表现的革命主题的确有耐人寻味的内在变化。究其原因,阮章竞的创作与审美,与其南国故土的浸润、自我内心的创作诉求、深邃真挚的职业操守都无不相关。

    2017年04期 No.186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8 ]

社会学

  • 就近城镇化模式研究

    李强;陈振华;张莹;

    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迁移到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实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城镇化和市民化。本文特别强调以地级市和县域为核心的就近城镇化,因为此种具备相当规模的就近城镇化与以往的小城镇相比,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人口、经济集约化优势、城镇聚集效应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所造成的诸多"城市病"。本文总结了就近城镇化的三种模式:一是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二是强镇崛起带动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三是以地市为单位推进全域的城乡一体化和就近城镇化;还分析了三种模式的特点,也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就近城镇化中应特别关注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等问题。

    2017年04期 No.186 179-19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92 ]
  •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女性生活状态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

    杨春华;郝艳丽;

    由村民意识向市民意识的转变,是村民逐步融入城镇化生活的思想基础,也是农村社会顺利完成向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权利意识、独立精神、参政意识以及社会奉献精神,是构成市民意识的基础。本文以城镇化进程中的天津市农村女性为研究对象,从生活状态的变化分析其市民意识的形成过程,探求市民意识建立的有效方法。通过研究发现:1.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与老人同住家庭不多的现象;2.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与女性就业状况、创业意识及参政意识等方面存在关联性;3.普法宣传讲座在提升农村女性法律意识水平层面有显著成效;4.充实完善的养老制度的建立,可以减轻女性负担,对未来农村女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4期 No.186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8 ]
  • 英国家庭政策的历史发展及类型学分析

    雷杰;张力炫;蔡天;

    在回顾英国家庭政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两个不同的框架来梳理研究材料,呈现出英国家庭政策研究的发展脉络。一是以时间线为主轴,描述了英国家庭政策的历史发展。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英国传统的社会救助政策历经旧济贫法到新济贫法的发展,而家庭政策的雏形也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来。而在进入20世纪后,英国家庭政策稳步发展,其间受到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思想、撒切尔政府的保守主义经济学以及新工党政府的"第三条道路"主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鲜明的发展方向。二是通过类型学的方式,对当前学界主流的研究理论进行整合,阐述不同学者在英国家庭政策研究上的理论洞见。如Esping-Anderson(1999)的福利体制理论框架,认为英国的家庭政策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福利体制。Gauthier(1996;2002)则借鉴福利体制理论,提出了家庭政策模式与家庭政策体系理论,并指出英国不干预式的家庭政策对于家庭的支持有限。而Lewis(1992)则是从性别视角出发,批判以往对于英国家庭政策的研究忽视女性的贡献与作用,认为家庭政策研究需要引入对性别分工的关注,从而完善Esping-Anderson的福利体制理论框架。最后,建基于英国家庭政策的历史发展经验和类型学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家庭政策的未来发展与建构提出几点启示。

    2017年04期 No.186 199-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85 ]
  • 美国研究型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及对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启示

    童锋;夏泉;

    美国高等教育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治理结构,其表象是其教育制度设计、国民的教育质量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其内涵为"师为重,学为本,服务为贵,合作为先,环境为体"。中美研究型大学之间真正的差距在于和谐共生、持久稳定的内部治理体系。学习与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和管理运营机制,有利于我国研究型大学开阔国际视野,改变思维定势、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内部治理体系。

    2017年04期 No.186 207-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3 ]
  • 英德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及其启示

    李德富;廖益;

    当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的构建与完善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如何建立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体现本土特色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体系已经成为当下重要课题。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建设方面,英国的全纳型创新资格框架、德国的终身学习国家资格标准框架和澳大利亚的能力导向国家资格框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且特点鲜明,无论在理念还是在实践上,对我国职业资格标准框架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7年04期 No.186 21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49 ]

房地产税法研究

  • 房地产税立法中的地方自主空间

    熊伟;

    中央统一立法、允许地方参与,这是单一制国家房地产税立法的共识。目前,我国已经确定税收法定原则,统一立法成为既定前提。鉴于房地产税具有高度地方性,其立法又必须嵌入地方视角,纵向授权不可避免。这种模式既有来自宪法、立法法的支撑,也源自当前丰富的税收立法实践。而要保障其高效实施,需要在税收法定原则指导下,围绕被授权的事项、主体和权能,构建多元立体的机制;另一方面,还有必要为未来地方立法权的拓展预留空间。唯有如此,方可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平衡地区差异,最大程度维护地方居民及公众的利益。

    2017年04期 No.186 221-229+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77 ]
  • 论我国房地产税的本质及其立法要点

    刘汉霞;

    近十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房地产税的立法与改革工作,但因房地产税事关公民切身利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人们对其开征目的和功能见解各异,在税制设计上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房地产税立法应从其财产税、资源税和受益税的固有属性出发,以给纳税人提供必要而非基本公共服务为立法目标,坚持"宽税基、低税率、简程序、强权利"原则,实行税收立法权上收中央立法机关、管税权下沉县级政权的征管模式;通过以支定收、合理赋税、加强预算管理和用税监督、稳定总体税负等途径做好综合配套改革。

    2017年04期 No.186 230-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82 ]
  • 房地产税的制度配置与利益平衡——基于税收公平的视角

    王桦宇;

    量能课税是房地产税法贯彻税收公平原则的基本理念,其正义价值具体体现为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既相互关联又相辅相成。在制度配置上,房地产税法需要在税制要素、评估技术和配套安排上加以完善,并着力解决独特国情下的若干具体问题。在利益平衡上,房地产税制涉及到财政事权、政策位序和立法改革,都需要在循序渐进的思路下加以妥适推进。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需要在确保经济稳定和实现分配正义中寻找到协调之道,在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基础之上,实现税收公平目标的有效达成。

    2017年04期 No.186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91 ]
  • 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中的征管困境:成因与启示

    陈晴;

    重庆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是我国房地产税制整体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性地将征税范围扩大到部分住房的保有阶段,其制度导向影响深远。为此,重庆建立了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系统,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税收征管机制,并通过契税征收、产权过户等环节实施程序性控制,但因在要素识别、征管手段、征收效率、纳税人遵从度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障碍而面临征管困境。通过总结来自试点地区的征管经验,分析问题的产生机制,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未来的房地产税改革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完善。

    2017年04期 No.186 246-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81 ]

  • 房地产税法研究

    刘剑文;

    <正>[主持人语]考察我国房地产税制的历史变迁,不难发现其改革进程的冗长与艰辛。我国现行房产税设立于1986年,是从原房地产税中分离出来的。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布《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546号令,自2009年1月1日起废止1951年由原政务院颁布实施的《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依照《房产税暂行条例》和内资企业一样缴纳房产税。2010年,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2017年04期 No.186 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54 ]
  • 本刊启事

    <正>《广东社会科学》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大16开,每期256页。欢迎投稿,欢迎订阅。现将有关来稿规范要求说明如下:一、本刊的引文出处均采用文末注(尾注),请作者投稿遵照以下标注格式。

    2017年04期 No.186 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