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科学


经济学

  • 新时代影响我国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宏观因素研究

    章熙春;

    科技评价制度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对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对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厘清影响新时代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因素,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扼要梳理我国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时代背景、学术环境、发展理念、国家战略等宏观因素对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影响,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路径:回应时代问题,关注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科技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同时克服不良学术环境的影响,做到改革与新发展理念相协调、与国家战略相适应。

    2021年01期 No.207 5-13+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缺口的边际风险研究——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视角

    方芳;陈宸;

    互联网理财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体系,迫使银行积极转型和应对,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选取2013—2018年191家商业银行年度面板数据,研究了互联网理财引致同业资产缺口,进而收窄银行利润空间和加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机制。结果表明:(1)互联网理财主要通过改变存款结构和增加负债成本两种渠道挤占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2)盈利空间的萎缩倒逼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偏好,加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3)在资本充足率方面,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边际递增趋势,其中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在互联网理财的冲击下风险承担水平越高。

    2021年01期 No.207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3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 ]
  • 金融资产配置、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

    杜金岷;陈建兴;

    以2008—2018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及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在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企业影响显著,而成长期不显著;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影响较为显著,对国有企业、中部、西部地区企业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资产配置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加企业投资收益、提高运营资金使用效率来影响企业价值,另外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制约。

    2021年01期 No.207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1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3 ]
  • 中期支出框架视角下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马蔡琛;潘美丽;

    预算绩效管理和中期支出框架是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的互动推进,能够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与公共支出政策的结合,促成绩效评价闭环系统的建立,提高预算管理的灵活性。在中期支出框架内,通过设置协调一致的绩效目标、以支出审查为载体建立起二者的联动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程。

    2021年01期 No.207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 ]
  • 公共债务风险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联影响分析

    吉嘉;

    在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中,财政政策的抗冲击作用愈发突显。刺激性调控政策加剧了宏观经济未来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和中央银行的传统政策目标将经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验。分析全球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形成因素与风险外溢渠道机制的前沿研究进展,提出货币与财政政策应当紧密协同应对短期冲击引发的不确定性,共同维护宏观金融部门的稳定运行。从长期的角度,防范化解公共债务风险的根本方案是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健全政府债务的管理制度,并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增强社会对宏观经济稳健发展的预期。

    2021年01期 No.207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哲学

  • 从直观到实践——马克思与康德哲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舒远招;刘丹凤;

    在马克思和康德的哲学思想中,都存在一个由直观到实践的过渡。在康德哲学中,这一过渡是在其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进展中出现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一过渡伴随着其新世界观的诞生。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似乎都伴随着由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移。但由于这种过渡在康德那里存在于康德哲学体系内部,而在马克思这里存在于对费尔巴哈等人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中,因而不论是在起点还是终点上都存在重大差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在这一过渡中形成的,而并不直接源自于对康德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

    2021年01期 No.207 51-6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 ]
  • 从异化到分工: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

    王晓蕾;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一直存有争议。广松涉指出唯物史观真正建立的标志是,在如何解释私有财产的问题上,马克思放弃异化理论转向了分工理论。广松涉从异化劳动无法合理、自洽地推论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主体的抽象性、非历史性等角度批评异化论,并认为分工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广松涉论述失之简略,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重构,论证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从异化到分工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能合理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近代人本主义的超越,并科学地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现实的运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2021年01期 No.207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1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8 ]
  •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与叙事逻辑

    吴育林;程华;

    共产主义既是马克思的人生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其形成与发展呈现动态的过程,贯穿马克思的一生,这种思想包含的价值追求、对世界的理解和叙事逻辑使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和实践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通过追溯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生成轨迹,勾勒它的逻辑脉络,可以更好地揭示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思想内在的理论旨趣。

    2021年01期 No.207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哲学中的自然身体问题研究

    邓伯军;

    劳动哲学是以劳动为存在论的哲学世界观,劳动乃是身体的劳动,身体是在劳动的时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身体问题成为劳动哲学的基本问题。劳动成为身体生成的现实依据,人自身的劳动创造了人自己的身体,创造了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人自己的世界。正是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使身体的辩证逻辑得以历史地构建起来。劳动推动人的身体及其本质力量的阶段性成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呈现出阶段性发展态势,使认识论真正完成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劳动构成价值创造的源泉,只有在对象化劳动过程中身体的正义问题才能得到合理性解释和解决。劳动构筑了历史的前提,人类通过劳动成就了时间性存在,时间性存在规定了人的历史性生存,这就是人类历史传承和创造的辩证法。

    2021年01期 No.207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 ]
  •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的“风险治理”意涵

    杨海;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风险治理"意涵:物质生产实践为社会有机体的安全、稳健、有序运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实践为中介的主客体矛盾滋生了实践二重性风险效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演化了风险生成与风险消解这一双向互动机制;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提高了自身驾驭风险的本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是跨越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等等。其中,"总体性"方法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度批判是贯穿于本文始末的两条主线,也是我们有力、有度,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思路。

    2021年01期 No.207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0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

  • 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

    周月峰;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他在1920年所使用的"新文化运动"一词也有其特定含义,强调民众动员,倾向借宣传以取得革命成功,相对并不看重反传统、欧化或白话文等,与胡适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侧重不同,实各有抱怀,处于错位的"战场"。在后续的历史记忆中,胡适等五四当事人和国民党人多从新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叙述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建构了孙中山的历史形象。

    2021年01期 No.207 87-10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下载次数:1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海外孙中山宋庆龄结婚误说考源

    赵波;

    自孙中山1925年逝世后至1980年代,海外学界常见"孙中山宋庆龄1914年结婚"、"孙中山未与原配离婚就与宋庆龄结婚"的说法,长期困扰着宋庆龄,影响至今仍未彻底消除。通过对海内外孙中山研究基础工具书的梳理考察,可以发现结婚误说大概源自中国国民党系统修撰的孙中山年谱。而错误说法长期未能得到纠正的原因在于:孙宋结婚时的限制条件使婚期难以考证;孙中山研究界对于婚期这种小节问题不甚重视;台湾地区的孙中山研究领域受党派等政治因素影响,使"污名化"宋庆龄的错误说法流传多年;大陆与台湾及海外的学术交流不充分。

    2021年01期 No.207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历史学

  • 《元史·哈剌?传》献疑及其史源探讨

    修晓波;

    《元史·哈剌?传》是研究元人哈剌的基本史料,但多有缺误,元人碑传资料可以补正《哈剌?传》的若干问题。一般认为元人碑传为《元史》列传的一个史源,但具体到《哈剌?传》,经比勘后发现本传史源并非《巩国公谥武惠合鲁公家传》及《巩国武惠公神道碑铭》,而有可能出自现已失传的元代《后妃功臣列传》。

    2021年01期 No.207 109-118+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从《柳文指要》看章士钊晚年的礼乐观

    郭华清;

    《柳文指要》是章士钊在晚年撰写的一部研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学术名著。在《柳文指要》中,章士钊在解析柳宗元作品的过程中,讨论了与礼乐相关的问题。他吸收了柳宗元的"礼乐为虚器"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礼乐观。他指出,旧社会时期的礼乐,从本质上来看,它专为统治阶级服务;从内容上看,它空虚无聊;从"道"来看,它是枉道的;从产生来看,它是一个积非胜是的过程。章士钊虽然极力抨击旧社会时期的礼乐,但他并不否定礼乐的价值,认为新社会时期,还是需要新礼乐为人民服务。

    2021年01期 No.207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1938年广东省国防公债的筹募与社会响应

    柯伟明;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日军对广东实施野蛮轰炸,同时派军舰侵扰沿海各县。为加强国防建设,广东省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决定自1938年3月1日起发行国防公债1500万元。广东当局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劝募,向广大民众传达购买国防公债与抗战的联系,激发民众的爱国之心。广东省国防公债的劝募得到商人、学生、华侨等团体和个人的支持与响应,体现出社会各界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力量。受时局影响,广东省国防公债实际筹募1100余万元,实属难能可贵。广东民众购买国防公债并非只图回报,更多地是要尽其所能,为抗战贡献力量。

    2021年01期 No.207 130-140+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20世纪上半叶广东草席产销研究

    叶农;李鼎;

    20世纪上半叶,草席成为广东省外销手工业产品之一,其中的包装用席产销量最大,形成以雷州和肇庆为中心的蒲草种植与草席编制生产中心。草席业在雷州半岛和肇庆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穗港澳是草席的主要销售中心和输出港,雷州草席大都途经澳门转运至香港出口,而肇庆草席则是途经广州或九龙关转运至香港出口海内外。一战至20世纪30年代之前,广东草席出口兴盛。1931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草席业走向衰落。

    2021年01期 No.207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

  • 统编教材建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架构

    李勇;

    从以群和蔡仪分别主编的文学理论统编教材所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统计看,以群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共产党宣言》,而蔡仪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它们都是属于论述外部规律的文献,而论述文学创作、作品和鉴赏这些内部规律的文献则少了很多。两部教材都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政治和知识的框架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摄中外非马克思主义文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文学经验,从而建立了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和鉴赏批评论为基本架构的文学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文学本质论。其中反映论、意识形态论和政治工具论属于外部规律,形象特征论和语言艺术论属于内部规律,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达到了辩证统一。

    2021年01期 No.207 149-157+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论林焕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段吉方;沈文秀;

    林焕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再到文艺审美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则经历了由革命特殊时期的"革命论""武器论"走向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人民性"研究。林焕平的理论研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突破既定语境限制走向理论的丰富性与特殊性的过程,他在新时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批评原则,对现代主义、唯"主体"论以及"向内转"思潮等现代文艺思潮批判,对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亦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2021年01期 No.207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 ]
  • “国语运动”与文艺大众化问题

    王建刚;

    文艺大众化是1930年代我国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与肇始于清末的"国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一联系主要通过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观念以及陈望道等人倡导的"大众语运动"得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仅仅是一场追求"国音统一""言文一致"的语言学革命,它更是一场漫长的文学革命,其目标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艺"。"国语运动"的一百年是中国文学现代意识嬗变的一百年。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2021年01期 No.207 16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文艺价值的复杂内涵与精神向度

    蔡毅;

    文艺价值构成复杂,内容广泛,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价值。文艺价值是文艺作品的精华精粹,是存活于文艺作品中的一种有意无形,不易看到却能感知的精神性意向和能量。"灵韵"与"光晕"可以很好地概括文艺价值的总体特征。精神向度就是精神趋向或趋势,每一种向度都是由精神内涵及其内驱力决定的。文艺价值的精神向度主要包括"为人生""为时代""为文明"和"为未来"。

    2021年01期 No.207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 ]

社会学

  • 我们这个马赛克照片世界:当代真实的社会建构形式

    郑作彧;

    诸如"后真相""另类真实"等等今天流行的词汇,都标明一件事,即当代的社会真实,已经有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建构形式。若我们以伯格和卢克曼的经典著作《真实的社会建构》作为基础来进行比较,那么会发现当代社会的真实的建构模式有两个重要特质。第一,因为学校教育系统,使得我们的"所知"先于我们的"体验",甚至所知引导了体验。第二,在数字网络社交媒体的回声室效应下,更多所知并不会构成更立体的事件全貌,而只是扩展成更广的马赛克平面。于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变成了由许多缺乏体验的零碎所知所拼出来的一幅平面的马赛克照片(photomosaic)。这也开启了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我们的这个马赛克照片世界,是否会带来当代特有的生活世界危机?

    2021年01期 No.207 181-19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下载次数:1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 ]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历史方法的必要性

    王赟;

    不加区别地套用自然科学方法论造成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困境,现代初期的英式经验主义和法式理性主义知识传统难于回应这种困境。从康德起,特别是经李凯尔特和狄尔泰等人的努力,对两种科学的类型学研究取得了体系化的发展,相关成就应引起包括社会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的重视。本文借对相关思想家的理论分析指出,社会科学从本体、认识、关系等方面区别于自然科学,并内在地要求历史方法。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应思考并参考这些方面的差异。

    2021年01期 No.207 19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2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神圣社会的再生产——基于涂尔干对成年礼的阐述

    迟帅;

    涂尔干关于初民社会的研究不仅解释了宗教的社会起源,还提供了关于社会秩序合法性的最终说明。本文从社会的神圣性角度出发,透过成年礼的集体仪式理解涂尔干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看法。成年礼作为个体进入社会的一系列集体仪式,维系了社会的神圣化及其秩序的再生产。尽管如此,社会也将其任意性权力纳入到个体意识当中,并引燃群体的非理性,社会的再生产在培育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同时,也维系了社会权威的既定秩序。

    2021年01期 No.207 206-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 ]

《民法典》解释与适用

  • 《民法典》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的亮点

    王利明;

    《民法典》关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的规定体现了《民法典》的保护范围不再限于私益,而是向公益保护转变。与此同时,侵权责任编也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制度的基础。通过设立惩罚性赔偿的规则实现了由赔偿向预防的转化,并通过对制止与防止损害发生或扩大的费用的赔偿和预防性责任,强化其预防作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关于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规定,成为确保环境污染破坏得到恢复的手段,通过责任承担方式的创新实现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立法目的。

    2021年01期 No.207 216-22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下载次数:6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9 ] |[阅读次数:89 ]
  • 《民法典》中土地经营权的赋权逻辑与法律性质

    谢鸿飞;

    私法配置土地权利的出发点是土地的经济价值,但《民法典》还必须关注土地的公共性、经济性和人文性,调适不同的土地伦理,突出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特征。土地经营权定性为物权或债权不能简单套用法教义学,而必须在土地赋权逻辑和土地权利行使的框架下分析,土地经营权定性的法效果差异主要体现为权利期限和征收补偿。《民法典》将各类合同产生的土地租赁权统一为土地经营权,定性为债权在解释论上最为顺畅,但为凸显"三权分置"的创新意义和强化权利效力,将其解释为物权更佳,且在法理上亦无障碍。权利定性也无需区分不同种类、不同期限的土地经营权。

    2021年01期 No.207 226-237+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下载次数:2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4 ]
  • 公平责任归责原则的终结——《民法典》第1186条的解释论

    孟强;

    从《民法通则》第132条到《侵权责任法》第24条,再到《民法典》第1186条,围绕侵权行为公平责任归责原则的争议形成了我国法学界的一段公案。从立法史考察,这一归责原则是《民法通则》立法主导的结果,经过了《侵权责任法》的调整,最终在《民法典》中做出了实质性的变革。公平责任原则不具备归责的正当性基础,缺乏司法适用的标准,侵蚀过错责任原则,《民法典》通过对第1186条进行体系位置上的弱化、适用条件上的限制,并增加自甘风险规则,实现了公平责任归责原则的终结。

    2021年01期 No.207 23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4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0 ] |[阅读次数:13 ]

  • 本刊启事

    <正>《广东社会科学》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大16开,每期256页。欢迎投稿,欢迎订阅。现将有关来稿规范要求说明如下:一、本刊的引文出处均采用文末注(尾注),请作者投稿遵照以下标注格式。

    2021年01期 No.207 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